壹●前言
南北韓在六月間舉行高峰會議,不禁令人想起發生在 1950年 6月的韓戰(Korean War)。光陰似箭,人事無常,當年的慘烈戰爭到今天已經為人所忘記。西方評論家甚至於稱之為"Forgotten War"(已被遺忘的戰爭 )。事實上,從戰史研究的觀點來看,50幾年前的韓戰是一場具有重要意義的戰爭,對於中華民國而言,尤其如此。但很奇怪,人們似乎真太健忘,今天不僅幾乎已經沒有人研究韓戰,甚至於真是已經把它忘光了。其目的不僅只是提供真實史料以供讀者治學參考,而更是發表歷經滄桑 50幾年對於變幻無常的世局所蘊藏的感概。
貳●正文
一、韓戰的起因
1950年
6月
25日,星期天,上午 4時(韓國時間),超過 10萬人的北韓部隊突然越過北緯 38度線,進入南韓,韓戰就這樣爆發。韓戰為何會發生﹖其起因為何?甚至於到今天還是一個謎。尚未探索韓戰起因之前,必須了解所謂 38度線 (thirtyeight parallel)的意義。
第二次大戰即將結束之際,美國向蘇聯建議,由兩國共同占領朝鮮半島,美國占南部,蘇聯占北部,雙方以北緯 38度線為分界。此種建議的原始目的是為了便於接受日本駐軍投降。當時俄軍的位置只要兩天時間即可進入朝鮮半島,而美軍最近的位置是在沖繩,距離 600哩,要有相當長時間始能到達。所以美國必須仰賴蘇聯合作,始能順利占領朝鮮半島。
另一方面,蘇聯也欣然同意接受美國建議,那個時候,史達林只想與美國維持友好關係,當然彼此合作無間。於是韓國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後,即由美蘇分別占領,並以北緯 38度線為分界。為了占領的便利,雙方又分別在其所占地區內建立韓國人的政權。美國在南韓所建者為李承晚政權,蘇聯在北韓所建者為金日成政權。南北兩韓從此走向分裂道路。
本來雙方至少應可相安無事,為何戰爭會突然發生﹖其真正起因是什麼﹖當時美國方面的推測似乎不外下述四種可能:
1.最可能的解釋應該是史達林對西方的一種試探行動。由於北約組織(NATO)在 1949年建立,蘇聯對西歐的前進已經受到堅強抵抗,於是史達林遂企圖轉向亞洲前進。恰好 1950年 1月 12日,美國國務卿艾契遜(Dean Acheson)在華盛頓一次公開演說中提到美國的「軍事防禦周界」(military defense perimeter) ,不知他是有意還是無意,沒有把韓國列入。因此,可合理假定,史達林遂命令北韓進攻南韓。
2.第二種解釋為史達林不僅想對美國製造問題,而更想對中共製造問題,此時中共已經竊據大陸,而在內戰期間,並未過分依賴蘇聯援助。在中共竊據大陸後,美國已經開始企圖與其建立關係。所以史達林遂採取「一石兩鳥」的戰略,希望一方面對付美國,另一方面破壞中共與美國的勾結。
3.、第三種解釋為驅使北韓南侵的幕後因素是中共而不是蘇聯,此種解釋不太可能。當時中共竊據大陸還不到一年,內部有許多問題要解決,而北韓是蘇聯的附庸,中共自然不可能越俎代庖。
4.最後第四種解釋是北韓主動,當然還是曾獲蘇聯同意。當韓戰發生時,幾乎無人相信有此可能。但 50年後的今天,戰史學家的研判卻證明真正起因即在此。
1949年 6月 29日,美國把駐在南韓的部隊 45,000人完全撤走,只留下一個軍事顧問團(約 500名軍官所組成)。1950年 1月,向南韓提供軍援和經援的法案在美國國會眾院又被否決。這些事實都足以顯示美國已不重視韓國,而且當然引起北韓的注意。
美國為何會採取這些行動,事後分析認為那是認知錯誤和計算錯誤所導致的後果,可以分述如下:
美國認為北韓是在蘇聯控制之下,蘇聯不會採取高度冒險的戰略;
美國人低估了北韓軍的實力,同時又高估了南韓軍的防禦能力;
美國人認為蘇聯無意在東北亞發展其霸權;
美國人有重歐輕亞的基本戰略觀念,不願意把人力、物力用在韓國。在以上四點中,也許最重要者還是第四點。當金日成知道美國從南韓撤軍的事實之後,遂在 1949年 3月和 4月兩次前往莫斯科謁見史達林,要求給與援助,並同意准許他進攻南韓。據赫魯雪夫的回憶錄,史達林最初對於金日成的要求表示懷疑。但金日成卻一再保證他能迅速贏得戰爭,使美國來不及採取行動而只好承認既成事實。此時毛澤東恰好也在莫斯科訪問,他贊成金日成的計畫,並認為美國不會干涉他國內政,韓國人應可決定他們自己的前途。於是史達林終於同意讓北韓南侵,並提供軍事裝備供北韓編成六個新步兵師以作為南侵的主力。
二、杜魯門的決定
北韓南侵時,美國總統杜魯門已經66歲,做了 5年多總統。他一向仰慕過去那些具有強烈自由思想的總統,尤其是傑佛森、林肯和兩位羅斯福。
他認為總統應該有權作其自己的決定,而不可聽命於國會。他常以能當機立斷自豪,並且還相信任何危機出現時,似乎都非常惡劣,但過去之後也就只是一場。
當羅斯福逝世時(1945),杜魯門以副總統身分接掌大權。不久他就作了一次非常重大的決定,把原子彈投擲在日本。杜魯門對於聯合國深具信心,他在 1950年 5月 10日,曾公開宣布:「只要我是總統,一定會竭盡全力來支持聯合國。」杜魯門的國務卿艾契遜此時 57歲,已經接掌國務院(外交部)約一年半,艾契遜對杜魯門完全效忠,而杜魯門對艾契遜也完全信任,每當內閣中其他閣員意見與國務卿相左時,杜魯門一定採納後者的判斷。艾契遜認為他的責任就是把問題真象告訴總統,好讓總統作最後決定。艾契遜也像杜魯門一樣,主張美國應全力支持聯合國。
1950年 6月 24日,星期六夜間,午後 11:20(美國時間),艾契遜向正在故鄉度周末的杜魯門用電話報告:「總統先生,我有非常嚴重的消息要報告,北韓已經入侵南韓」。〔杜魯門的故鄉為米索里州獨立城(Independence Missour)〕。
艾契遜接著就解釋說,幾分鐘前,他接到美國駐南韓大使穆西河(JohnJ.Muccio)的報告,得知北韓部隊已向南韓發動大規模攻擊。艾契遜建議應立即要求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召開緊急會議,杜魯門表示同意,幾分鐘後,艾契遜就向聯合國秘書長賴伊(Trygre Lie)家中直通電話。賴伊(挪威人)為聯合國第一任秘書長,一向有果斷之名。當他接到艾契遜電話時,不禁驚呼:「我的上帝,這顯然違反聯合國憲章!」。
6月 25日,星期天,上午 2時(Z.A.M.)艾契遜又用電話向杜魯門報告說已擬好一份安理會議決案草稿,譴責北韓破壞和平,發動侵略,並要求聯合國安理會制止,杜魯門立即批准。上午 3時,美國駐聯合國副代表格羅斯(Ernest A. Gross)用電話向賴伊要求在下午召開安理會。
此時杜魯門已在專機上從故鄉飛回華盛頓。根據其回憶錄,他在飛機上一直都在思考歷史教訓。他認為一連串侵略行為若不加以制止,最後必然導致大戰,第二次大戰即為先例。他相信北韓入侵南韓只是蘇聯的試探行動,若不加以制止,最後結果即為第三次大戰。
聯合國安理會在紐約開會,下午 5時 30分開始對美國所草擬的議決案投票。出席理事除南斯拉夫棄權外,其餘均一致同意。事先大家都害怕蘇聯使用否決權。但令人大感意外,蘇聯代表並未出席。
杜魯門回到華盛頓,立即召集高級軍政首長會商。艾契遜提出四點建議:一、授權麥克阿瑟對南韓提供軍事裝備;二、空軍負責掩護美國僑民撤退;三、加強安 理會的任務;四、把第七艦隊置於臺灣與中國大陸之間。這四點立即為杜魯門所採納,並獲得與會諸人的同意。
6月 26日,星期一,韓國情況已更加惡劣。杜魯門召開第二次會議商討對策,大家又引證歷史,認為與 1947年的希臘危機,1948年的柏林危機類似。並相信蘇聯與中共都不會直接介入,所以美國的堅決抵抗必能成功。因為認為安撫 (appeasment)最後必導致大戰,杜魯門遂作下其最艱難的決定。美國應採取一切手段制止北韓侵略而義無反顧。
6月 27日,星期二,美國政府才把總統的決定告訴在日本東京的麥克阿瑟將軍。此時他是遠東美軍總司令,負責占領投降後的日本(以下簡稱麥帥)。
次日(6月 28日)上午,麥帥向杜魯門發出報告,說明其親自前往南韓前線視察後所獲結論:「若欲將北韓軍逐回 38線以北,則必須動用美國地面部隊」。同時他又宣稱,只要總統授權,他能用兩個師的美軍守住韓國。
6月 30日拂曉時,麥帥所發出的緊急建議已到達華盛頓,內容為情勢已非常危,必須立即作決定而不可再延遲。於是杜魯門在上午召開國家安全會議,並在會議時作成決定,給與麥帥可使用其所指揮部隊的全權。
同日下午美國駐聯合國代表把杜魯門的決定告知安理會,並強調說明美國是在聯合國旗幟下採取行動。為了保護聯合國憲章,美國已領先行動,希望其他會員國也能分負此種責任。
事實上,聯合國秘書長賴伊根據安理會 6月 27日決議,已通知各會員國參加行。兩星期後已有英、澳、紐三國空軍參加作戰,而荷蘭、加拿大的空軍也隨後趕上。到 9月中旬,除美國外已有其他 14個會員國派遣地面部隊。當然作戰主力還是美軍,但從理論上來說,韓戰已經成為保護聯合國憲章的戰爭,則是毫無疑義。
7月 7日安理會決定在美國領導之下成立一個「聯軍總部」,並授權該總部使用聯合國旗。杜魯門在次日推定麥帥為聯軍總司令。當然這只是一個名義,麥帥還是繼續接受美國總統的命令。
一直都不曾出席安理會的蘇聯代表馬立克(Yakov Malik)在 8月 1日回來了,並輪任主席。9月 6日他對韓國問題投下第一次否決票,從此安理會即不再發生作用。
從韓戰開始爆發到 8月 1日,馬立克都不曾出席安理會,好像是故意容許安理會可以自由行動。這似乎很不可解釋,其原因也許是一種錯誤。韓戰尚未爆發時,蘇聯反對中華民國仍保有安理會理事地位,遂命令馬立克不出席以示抗議。韓戰爆發後,蘇聯政府並未立即給與馬立克以新命令,所以馬立克自不敢擅自行動。
無論如何,在沒有馬立克干預之下,安理會能完成其任務,實乃一大幸事。
三、麥帥的作戰
麥帥獲得授權後就立即從日本把美國地面部隊向南韓輸送,他相信不要多久即能把亂事平定,照他的想法,美軍所要執行的任務只是一種警察行動而已。那知實際情況與其所想像者完全不一樣,大量北韓兵力像潮水一樣湧入南韓,僅憑少數美軍根本無法制止。美軍和南韓軍節節敗退,最後僅能困守釜山周邊地區待援,總算是還沒有完全被逐出南韓。
在此危急存亡之秋,麥帥卻能發揮其高度戰略智慧。9月 15日聯軍一方面在仁川登陸,達到北韓軍的背面,另一方面同時從釜山向北發動反攻。在前後夾攻之下,北韓軍受到奇襲,開始崩潰,紛紛逃散。聯軍乘勝追擊,迅速收復失地。兩星期後,窮追的聯軍已經到達 38度線。麥帥因此威名大振,甚至於有人說他是美國最偉大的軍人,可以列入古今名將之林而無愧色。這的確是他一生中最偉大勝利,但可惜也是最後一次。
聯軍到達 38度線後立即出現一個新問題:應否越過該線繼續向前進﹖杜魯門在 9月 22日的最先想法讓聯合國去作決定。但過幾天,他又改變其初衷,認為安理會已對聯軍總部授權,所以後者有權決定採取任何行動,而這也正是麥帥的想法。
聯合國大會在 9月 30日開會,最後在 10月 7日對此一問題投票結果為 47票同意,5票反對,7票棄權。於是聯合國正式批准了兩個目標:一、毀滅北韓兵力;二、在聯軍總部旗幟之下統一全。(在聯合國大會中,蘇聯並無否決權,而採取多數表決方式)。
實際上,在麥帥命令之下,南韓部隊已於 10月 1日越過 38度線,美軍在 10月 7日也隨後通過。10月 8日麥帥根據聯合國大會議決,遂以聯軍統帥身分向北韓軍發出呼籲,要求他們立即投降並與聯合國充分合作以建立一個統一、獨立、民主政府。
10月 2日印度駐北京大使巴尼卡(K.M.Panikkar)曾發出警告說聯軍若越過 38度線,則中共可能會投入戰爭。
10月 10日中共外長周恩來又公開宣稱:「中國人民不能坐視此一侵略戰爭」。
但在華盛頓和東京對於這些警告並未給與適當注意。10月 15日,杜魯門與麥帥在威克島(Wake Island)會晤,杜魯門要求麥帥對於中共介入的可能作一評估,麥帥認為那是相當不可能。4天之後,聯軍進平壤,美國國務院的專家們仍相信中共不可能介入。聯軍仍繼續前進直到距離鴨綠江不遠的位置,突然在麥帥和其他美國官員意料之外,中共投入戰爭。
1950年 10月 25日,中共部隊突然向距離鴨綠江約 50哩的聯軍發動攻擊,在奇襲之下,聯軍受到相當大的損失。到 11月 7日共軍又突然停止攻擊退去。麥帥相信所面對的共軍為 4萬人(實際上為 20萬),在與聯軍交戰之後,已經需要休息,所以才會自動退走。於是他命令聯軍再向北進,發動其完成統一全韓的最後攻勢。共軍監視了三個星期,到 11月 7日又再以壓倒多數的兵力發動攻擊,使麥帥的最後攻勢變成一次慘敗。1951年 1月 4日共軍進入漢城,而麥帥也在 4月 10日被免職。
麥帥為何會犯如此重大錯誤﹖假使他不向中韓邊界前進,則中共也許不會介入韓戰。主要原因是他的認知錯誤,他根本「不知彼」,對於中共的實力和意圖作了
錯誤的評估。這也是對於認知在國際事務中的重要,提供一個明顯的教訓。中共
的介入使韓戰發生與過去完全不同的演變,麥帥雖已下臺,但戰爭仍繼續進行。
中共使麥帥認為不可能的事情變成可能;然則中共又是為何和如何介入﹖
四、中共是怎麼參加了韓戰的?
韓戰爆發後,1950年 9月 15日,美軍在仁川登陸,完全打亂了金日成的計劃,朝鮮人民軍陷入了危機之中,9月 26日,形勢已經非常嚴峻,蘇聯顧問馬特耶夫在平壤的報告稱:在占有絕對優勢的空軍的支援下,美國人對人民軍的前線和後方進行了狂轟婪炸,,,,,敵人的漢城集團軍的戰車部隊已成功地向清州方向發展,並構成對第一方面軍的包圍之勢,人民軍部隊損失了幾乎所有的戰車和許多大炮,正進行困難的阻擊戰,部隊缺少彈藥和汽油,整個部隊的指揮組織的很差,"這時,史達林顯得十分焦操不安,並對朝鮮軍隊和蘇聯顧問大加指責,在 9月 27日的電報中,史達林先是責備朝鮮軍隊的"前線司令部,集團軍司令部及各部隊在戰術方面有嚴重的錯誤,接者有嚴厲批評蘇聯軍事顧問對這些錯誤有更大的責任,指責他們在戰車戰術運用方面的"愚蠢在情報工作方面的"無知"。史達林顯然忘記了中共領導人早在 7月初就要蘇聯領導人提醒朝鮮人美國軍隊在仁川或朝鮮人民軍後方登陸的危險性,而當時的金日成也因求勝心切而無視中共人的警告。
在美國人登陸仁川後,史達林立即考慮到中共出兵的問題,史達林曾發電報給毛澤東,訊問中共在東北的軍事部署,是否能購派兵的朝鮮作戰, 10月 1日,史達林直接發電報給毛澤東,比較明確的要求中共出兵以挽救金日成的軍隊,接到電報後,毛立即召開了中央書記處緊急會議,會議中,對於是否出兵,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但是由於,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主張出兵的意見占了上風,但是,由於會議上,多數領導人主張在出兵朝鮮的問題上要謹慎從事,因此,毛澤東只得告書蘇聯方面,中共暫時不能出兵,並暗示中共內部對是否出兵是有分歧的。應該說,毛澤東決心出兵的決心是迫不得以的,他完全了解中共介入韓戰的困難和風險,經過 20餘年的對外和國內戰爭,新中共面臨這一片衰敗的經濟景象,在如此境況下,和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作戰,困難可想而知。
在美國人登陸仁川後,史達林立即考慮到中共出兵的問題,史達林曾發電報給毛澤東,訊問中共在東北的軍事部署,是否能購派兵的朝鮮作戰, 10月 1日,史達林直接發電報給毛澤東,比較明確的要求中共出兵以挽救金日成的軍隊,接到電報後,毛立即召開了中央書記處緊急會議,會議中,對於是否出兵,出現了嚴重的分歧,但是由於,周恩來的支持,毛澤東主張出兵的意見占了上風,但是,由於會議上,多數領導人主張在出兵朝鮮的問題上要謹慎從事,因此,毛澤東只得告書蘇聯方面,中共暫時不能出兵,並暗示中共內部對是否出兵是有分歧的。應該說,毛澤東決心出兵的決心是迫不得以的,他完全了解中共介入韓戰的困難和風險,經過 20餘年的對外和國內戰爭,新中共面臨這一片衰敗的經濟景象,在如此境況下,和世界第一強國美國作戰,困難可想而知。
五、韓戰的休戰
正當僵局形成之際,1951年 6月 23日蘇聯駐聯合國代表馬立克突然在聯合國提出一項建議,主張交戰雙方可以進行休戰,此一意見立即為雙方接受。7月 10日,雙方代表遂開始在開城(Kaesong)進行休戰談判。不過,在談判的同時,戰爭並未停止,雙方仍各據陣地,互相監視,而零星戰鬥也時常發生,並各有傷亡。
休戰談判的進行非常緩慢,主要障礙為中共拒絕接受戰俘可自由選擇遣返地點的條件。中共似乎是認為談判拖得愈久對他們愈有利,因為雙方部隊現在都守在固定陣地中,相當安全,而零星戰鬥可以使美國流更多的血,並損害其在亞洲的地位。
一直拖到 1953年初,情勢始有轉變。美蘇兩國的領袖都有改變,史達林在 3月初死亡,美國新總統艾森豪也已入主白宮。艾森豪在競選時即已承諾上任後要迅速結束韓戰,現在也自然必須兌現。史達林死後,蘇聯政權由馬侖可夫(G. M. Malenkov)、布加林(N. A. Bulganin)、赫魯雪夫(N. S. Khrushchev)三人接管,實施集體領導。他們感覺必須安定內部,所以至少暫時應與美國維持友好關係,並認為結束韓戰是必要的步驟。
現在只剩下中共還堅持其立場,但在美蘇兩面壓迫之下,結果還是不能不讓步,尤其是艾森豪更恐嚇說,假使談判不成將不惜使用原子彈,於是中共最後遂同意接受戰犯自由遣返原則,休戰談判才終於完成。
1953年 7月 27日,聯軍統帥克拉克(GeneralMark Clark)、彭德懷、金日成在板門店簽訂休戰協定。從 50年到 53年,達 3年之久的韓戰才終於落幕。休戰協定是一種純軍事性的協定,只能承認現狀並穩定朝鮮半島的情況,任何那一方面都不曾獲得勝利。
韓戰是一場國際性戰爭,南北兩韓都只是工具,處於幕後操縱工具者則為美國和蘇聯,他們為促進和保護其本身的安全和戰略利益,掌握戰爭的始終和演變。其結果為韓戰結束後,兩韓仍繼續分裂,直到 50年後的今天也毫無改變。韓戰是一場血流成河的悲劇。到 1951年底,美國已經損失 3萬 5,000人(死、傷、失縱),南韓 26萬人,其他參加聯軍的國家 1萬 2,000人。
依照金日成的估計,中共志願軍有80萬人埋骨在朝鮮半島。而北韓與中共一共
損失約 150萬人,其中包括毛澤東的兒子在內。
六、韓戰與我國
韓戰尚未爆發之前,中華民國政府已在民國 38年(1949年)遷臺。韓戰爆發後,先總統蔣公即在 1950年 6月 28日電告杜魯門表示願派國軍 3萬 3,000人前往韓國協助抵抗侵略。
6月 30日杜魯門在華盛頓召開國家安全會議,決定授權麥帥使用美軍,同時又婉言謝絕蔣公的協助。
由於艾奇遜的建議,美國第七艦隊自 6月 27日開始巡防臺灣海峽。7月 31日,麥帥來臺訪問,並於次日(8月 1日)聲明協防臺澎。8月 10日,美國派駐中華民國大使藍欽抵臺,在此之前美國駐華大使館只有一位二等秘書留守。
中共介入韓戰後,美國遂更進一步協防臺灣,1951年
5月 1日成立美軍顧問團,由蔡斯將軍(General Chase)出任團長,並積極對我國提供各種援助,包括人員訓練、裝備供應等。
1952年,在美國協助之下,中日和約簽訂,而日本也宣布不承認中共政權。
韓戰休戰,談判開始後,中共拒絕同意戰俘自由遣返,一直拖到 1953年始達成協定(已見前述),於是 1954年 1月 23日,反共戰俘終能來臺,此即所謂 123自由日,直到今天仍留紀念。
艾森豪進入白宮後,中美關係更有改進,其副總統尼克森在
1953年 11月 8日曾來臺訪問。韓戰休戰後,中美雙方又在華盛頓簽訂協防條約(1954年
12月 2日)。此時韓戰已結束,中共也似乎暫時休息,使亞太地區可以相安無事。但好景不長,
到 1955年臺海危機遂又爆發。
西方分析家認為 1954年 8月可能是一關鍵,當時美國決定想對整個共產集團建立一道圍堵牆。1954年 9月 8日,東南亞公約組織 (SEATO)正式成立,從中共眼中看來,似乎即為美國開始在亞太地區執行圍堵戰略的證明,於是為表示強烈反對,臺海危機遂被引發。
1955年 1月 10日,中共空襲大陳,18日又攻占一江山,1月 19日艾森豪與國務卿杜勒斯會商得兩點結論:一、要求國軍撤出大陳;二、美國將公開宣布協防金門。次日(1月 20日)艾森豪召開國家安全會議,與會者多表不反對,但艾森豪
認為除非美國不要臺灣,否則金馬必須堅守。3天後艾森豪把特別要求送往國
會,獲得兩院壓倒多數通過,即所謂「臺灣議決案」(Formosa Resolution)。在此
文件中有一段特別值得注意:「友好政府保有西太平洋島鏈,臺灣為其一部分,
對美國及太平洋各友邦的主要利益有其必要」。
美國既決心協助臺灣守住金馬,美國與中共之間的戰爭似乎無可避免。但天下事
往往出人意外,這場風波突然消失,臺海又暫時風平浪靜。
1955年
4月 23日,周恩來突然在萬隆會議(Bandung Comference)閉幕式中宣布「中國願與美國談判」以減低臺海地區的緊張情勢。此後美國與中共即展開談判,儘管談判並無結果,但至少在 1955年 5月以後,臺海情況又漸趨穩定,直到 1958年才再有 823金門砲戰的震撼。
1955年的臺海危機似可視為韓戰的尾聲,本文對於韓戰的檢討也就以此為終。
參●結論
把 50年前的韓戰以及其對我國的影響作了一番全面檢討之後,又能獲何種結論:
一、決定作為者(decision mabers)的性格和背景;
二、他對於各種事物的認知。現在分論如下:
在任何環境中作決定者都是人,這個人的性格和背景對於其所作決定有極大的影
響。杜魯門也好,麥克阿瑟也好,毛澤東也好,金日成也好,史達林也好,艾森
豪也好,都是如此而絕無例外。
作決定的人由於性格和背景各有不同,所以對於環境因素也就會有不同的認知。
簡言之,他所看見的不一定是真實環境而是他心中所想像的環境,此即所謂認
知。孫子曾有四知之論,即知彼、知己、知天、知地,如果對此四者均缺乏正確
的認知,則其所作決定必然會受到不利影響。韓戰已是 50年前的往事,可以納
入歷史,不過又誠如富勒將軍(J. F. C. Fuller) 所云:「除非歷史能夠教導我們如
何觀察未來,否則戰爭的歷史不過只是一幕流血的悲劇」。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