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征戰史
壹、廣東革命武力之創建
孫中山在革命的過程中,早有培養軍事幹部的構想,而且曾付諸實施,但成效均不彰
,遲至民國十二年年底,中山先生才決定創建軍校,其主要原因有以下幾點:
一、中山先生積其畢生革命經驗充分感受到,惟有訴諸武力,才能徹底掃除民初以來的
革命障礙,實施其革命理想。
二、陳炯明的叛變及滇桂軍的驕橫,使中山先生迫切地要建立一支能被黨完全掌握的革
命武力。當年中山先生不惜委曲求全向桂系爭取二十營的粵省警衛軍,交陳炯明率之入閩
,建立閩南基地,經過二年多的生聚教訓,成為一支能戰的粵軍,陳雖為國民黨人,但仍
不脫軍閥思想,視粵軍為私產,於民國十年間擊敗桂軍據有兩廣時,竟然與中山先生大異
其趣,陳炯明的叛變,不僅加深了中山先生改組國民黨的決心,同時也使中山先生深感有
建立一支確實服膺三民主義的革命武力的必要。民國以來,在討袁與護法諸役中,中山先
生常憑藉其主張與聲望,招納一些本無革命意識的軍隊,予以感化,使其樂於效命,這種
方法,或可奏效於一時,但無法維持於久遠,民國九年,中山先生回廣東後,也曾說服廣
東的軍隊集體入黨,然而日後參加叛變的,竟是當日宣誓入黨的官兵,這說明了過去以感
化方式來收納軍隊是失敗,要革命徹底革命,就必須建立一支真正為主義奮鬥的黨軍。
三、蘇俄革命經驗的啟示。紅軍的特色在共產黨對軍隊的嚴密政治控制,控制的方法主
要是在軍隊中實施政治委員制及設立政治機關。往後黃埔軍校設立黨代表及政治部,可見
中山先生欲藉政治之控制教育功能,達到黨完全控制支配軍隊之目的。
四、客觀環境之配合。如因實施聯俄,可得到若干必要的俄援;五四以來,國內知識份
子及青年的覺醒,使中山先生及國民黨成為中國統一的唯一希望;中山先生在廣東暫時得
到一個立足點,也是很重要的因素。
民國十二年八月,中山先生為了借鑑蘇俄革命經驗,特派蔣中正率團赴俄考察黨務
政治和軍事組織,十月,中山先生指定胡漢民等九人,組成臨時中央執行委員會,負責籌
辦黨的改組及建立黨軍,委員會原決定先成立義勇軍,後又決議先開辦軍校,培育革命幹
部,待革命幹部完成訓練,再組織軍隊。經過幾個月的準備,第一期學生於十三年六月十
六日舉行開學典禮,中山先生在開學典禮的演說中,談到學校的任務,主要是要吸收俄國
的革命經驗,建立革命的軍隊,這個革命的骨幹,就是黃埔的學生,當日恰為陳炯明砲轟
總統府二週年,更可見中山先生創辦軍校用心之良苦。
十三年七月,蔣中正命陳果夫在上海主持募兵事宜,向各處招得後運送來廣東,九月
三日並派軍校總教官何應欽籌備教導團,教一團成立於十三年十一月二十日,教二團則成
立於十二月二日,編制採三三制,分別由何應欽王柏齡出任團長,軍校學生畢業後即出
任基層幹部。
第一次東征之前,蔣中正曾對教導團實施三次精神講話,以解釋三民主義,並要大家
奉行三民主義。十四年一月並頒佈連坐法,規定無撤退命令而班長同全班退,則殺班長;
,班長不退,而全班皆退,以致班長陣亡,則殺全班兵卒。
第一次東征之前,黃埔校軍的實力,除了教一團教二團外,尚有第二期學生步兵總
隊,以及砲兵營工兵隊輜重隊和第三期入伍生營,總兵力合計約二千餘人,這一支軍
隊,日後卻成為統一中國消滅軍閥的基本武力。
教導團之特質:
一、實施黨代表制,其功能為:
1對部隊實施黨的政治訓練
A求士兵明瞭國民革命的意義
B求部隊團結精神嚴守紀律提高戰鬥能力
C監察官長行動改良士兵生活
D指導宣傳工作
2實施黨的領導與監督
A監督部隊長的行政
B副署或拒絕副署部隊長的命令
C阻止部隊長某項命令的下達與執行
二、實施連坐法
貳、第一次東征
一、戰爭原因
民國十三年秋第二次直奉戰爭,因馮玉祥倒戈,直系失敗,曹錕被囚,同年十一月馮
玉祥等人電促中山先生北上共商國是,此時盤據東江的陳炯明見中山先生北上,認為有機
可乘,復任救粵軍總司令,十一月十五日,在汕頭召開軍事會議,會中有主張應商團請求
進攻廣州者,有主張棄東江而援閩者。意見至為分歧,會議無結果而散。但陳就任總司令
後,即已先將林虎所部七千人,以主力部署於贛省邊境南龍地區,企圖切斷北伐軍的退路
,一部部署於河源、迴龍圩間,企圖相機策應廣州之攻擊,另以葉舉、洪兆麟所部約八千
人,部署於惠州平山間,為進攻廣州的主力,民國十四年一月七日,陳炯明在汕頭下令動
員,計劃兵分三路進犯廣州,針對救粵軍的企圖進犯,廣州政府決定組聯軍實施東征。
二、雙方作戰構想分析
民國十四年一月時,陳炯明的作戰構想為:
1右翼林虎率一萬五千人,集中於博羅地區,沿廣九鐵路北面向廣州進攻。
2中路洪兆麟率一萬至一萬二千人,集中於石龍、石灘地區,與林虎協調連繫,沿鐵
路線進攻。
3左翼劉志陸部,集中於石龍東南面,以一部份佔領虎門島,切斷廣州對外連繫,另
以其餘力量支援進攻廣州部隊的側翼和後方。
此外,陳炯明聯軍則從樂定、安平向廣州方向進攻,而雲南唐繼堯則從西面進攻廣西
,並進一步進攻廣州,就陳炯明的作戰計劃,除本部分三路進兵外,並與其聯軍及雲南唐
繼堯部形成一種三面合擊之局勢。
針對救粵軍的企圖進犯,由於廣州各軍彼此不相統屬,遂組聯軍實施東征,而廣州政
府於十三年十二月廿四日所成立的軍事委員會,在卅日舉行第二次會議時,通過由楊希閔
提出的作戰計劃,其內容為:
1北路︵右翼︶經河源,沿東江方向攻擊︵由粵軍一萬人組成︶
2中路經惠州向河婆進攻︵由桂軍一萬人組成︶
3南路︵右翼︶沿海進擊︵由滇軍一萬五千至八千人組成︶
聯軍的作戰構想,只是先就現地作攻勢防禦,待擊潰犯敵後,再與贛南的北伐軍會師
,更進而肅清東江的敵軍。
聯軍之所以以滇軍擔任路途最近公路最好途經最富之右翼,係受到楊希閔之壓力
,其後基於實際作戰形勢之考慮,在俄國顧問加倫建議下,經長時間辯論,終於在聯軍出
發前夕變更作戰計畫如下:
1粵軍為右翼,經海陸豐直趨潮汕,攻取洪兆麟防地。
2滇軍為左翼,經河源、老隆直趨興寧、五華,攻取林虎防地。
3桂軍居中,負攻惠州之責。
三、黃埔校軍之參戰
東征聯軍以湘、粵、桂、滇及建國第一軍具戰鬥力,但湘軍及建國軍正北伐而入贛,
故聯軍實以粵、桂、滇各軍來擔任東征任務,但在聯軍的戰鬥序列中,卻未將黃埔校軍納
入,乃因滇桂軍不欲黃埔軍校因參戰而發展實力,所以藉口黃埔軍校成立不久,實力薄弱
,不堪戰鬥,不必參戰,因此,在軍事會議時,黃埔校軍雖有參戰之請,但未被重視,後
經蔣中正託代理大元帥胡漢民轉呈中山先生,中山先生在旅次中回電,准許參戰,才加入
右翼軍行列,歸許崇智指揮。
黃埔教導團成軍不久,兵力有限,又缺乏戰鬥經驗,而自動請求參戰,其原因為何?
據當時任教一團營長的王俊說法是要藉此機會,磨練戰鬥經驗而已,並非有確實的作戰勝
算。但部隊的參戰並非如此單純,除為磨練戰鬥經驗外,尚有下述理由:
1為打破惡劣環境,謀求生存發展而參戰。中山先生北上後,黃埔軍校的環境已發生
莫大之危險。因自商團事件及教導團成立以來,軍校日露頭角,造成滇桂軍的敵視,面對
此處境,與其坐受屈抑,不如隨同聯軍東征,以求戰場的勝利,而謀得生存發展之路。
2因責任、義憤而戰。軍校對革命之推行及肅清叛徒乃義不容辭之責,加以滇軍推萎
東征之責,改由粵軍負責右翼,但粵軍散置全省各防地,一時抽調不及,軍校基於義憤乃
自動請求參戰。
校軍即以教一、二團︵兵力二千五百︶、第二期學生步兵總隊、砲兵營、工兵隊、輜
重隊及第三期入伍生第一營為主力,加入右翼粵軍作戰,連同張民達第二師︵兵力二千︶
、許濟第七旅︵兵力四千︶及余鷹揚獨立十六步兵團︵兵力一千︶,總兵力約萬人左右。
第
一 ┌─鐵甲車隊
次 │
東 指├─教導第一團何應欽
征 揮│
右 官├─教導第二團王柏齡
翼 :│
部 蔣├─獨立第十六團
隊 中│
指 正├─粵二師張民達
揮 │
系 └─粵七旅許濟
統
四、作戰經過
第一次東征始於民國十四年二月一日,至三月廿四日教二團會同粵一旅克復梅縣,餘
敵向閩贛邊區潰走為止,為期五十多天。作戰地區遍及粵省東江以東及廣九鐵路以東之全
部地區,諸戰役中以淡水棉湖兩役最為重要,前者之得失,可說是交戰雙方爾後消長的
分水嶺;後者之成敗,更是國民革命發展的一重大關鍵。
二月一日,以粵軍第二師及第七旅為前鋒,由廣九鐵路向石龍前進;黃埔校軍兩教導
團與第十六步兵團集中虎門和太平兩島,李福林的粵一師第十六旅,調駐東江三角洲東莞
對面的島上。四日,粵軍與黃埔校軍合攻東莞,由粵一師王若周旅主攻,第七旅張我東團
邀擊其西南,守軍未戰先退。同日,粵二師及第七旅亦佔領石龍。為統一指揮權,許崇智
於八日下令粵二師、王若周旅、張我東團及鐵甲車隊,統歸蔣中正指揮。但十一日,蔣請
許收回成命,故實際上粵軍與黃埔校軍仍分由許氏及蔣氏指揮,蔣因兼粵軍參謀長,故右
翼實仍全歸許氏指揮。
二月八日,許崇智在石灘車站列車上召開軍事會議,修正了作戰計劃,決定進兵步驟
如下:
1右翼部隊應在二月中旬佔領淡水,分三路進兵:
A黃埔軍校兩教導團和第十六團,預定在二月十日,肅清廣九鐵路沿線,從廣九
鐵路的平湖向淡水進攻。
B粵二師和第十六團,集中在廣九鐵路的塘頭廈,準備攻擊淡水。
C粵七旅跟隨粵二師行動,掩護南方部隊的後方和側翼。
2中央部隊應於二月九日集中在石灘區域,預定二月十二日佔領惠州。
3左翼部隊,在增城地區掩護,預定於二月十二日佔領博樂。
二月十二日東征軍即肅清廣九鐵路之敵,並先後佔領平湖及深圳,殘敵便退入淡水,
連同淡水守軍約四千人閉城固守,以待增援。淡水為粵東重鎮,惠州之屏障,亦為廣州至
海陸豐及潮汕之孔道,形勢險要,久為兵家必爭之地。二月十四日東征軍討論作戰部署時
,蔣介石認為校軍第一次參加作戰,士氣雖高但經驗不足,地方不熟,餉饋不濟及後方運
輸困難,敵戰力雖不強但有堅城及優越之地勢,同時惠州方面有援軍,勝負未必可知,因
而主張圍城,等待敵人投降,但經過討論後,蔣同意蘇聯顧問提出的夜襲意見,並決定由
教一、二團任主力由龍岡圩攻擊淡水城東南面,許濟第七旅由約揚圩向淡水東北前進,張
民達粵二師由新圍向淡水西北前進,三路併進,圍攻淡水,二月十五日,教導團以二一0
名奮勇隊攻城,帶動各部隊攻下淡水,但因教一團第三營向淡水城北河口推進動作太慢而
讓三百守軍逃走,當校軍攻克淡水時,洪兆麟的增援部隊由惠州、博羅趕到,聯合城外殘
敵反攻,激戰徹夜後,才打退敵援軍,此役俘敵二千多人,槍一千多桿,另為嚴飭軍紀,
後退官兵,因連坐法處決者,計有教二團連長孫良一人士兵十多人,教二團團長王伯齡
亦因指揮失當而遭免職,由營長沈應時升任團長。︵沈因傷住院,由錢大鈞代理團長︶
淡水之役,校軍在缺乏戰鬥經驗,地形陌生,以及孤軍深入,又期待不到後方補給支
援下,何以能戰勝守軍?其原因除有旺盛的戰鬥意志外軍紀嚴明推展民運擁有銳利
的刺刀及充實的彈藥,均是獲勝重要原因。
淡水雖已攻克,但中路的桂軍仍未向指定的目標前進,滇軍也無進攻跡象,林虎部則
在河源一帶與滇軍對峙,雙方似有默契,滇軍意在使東征右翼軍敗北,林虎則期望洪兆麟
滅亡,東征軍只得前進而於二月廿一日拿下平山,平山之役由第七旅及教導團任正面攻擊
,第二師側襲,第十六團抄襲側背,均有功績。廿三日許崇智在平山附近的白芒花召開軍
事會議,商討未來進攻路線,會中有兩種不同意見,其利弊如下:
1代桂軍作戰攻取惠州,此案可確保補給線安全,但攻堅費時,予陳軍洪部以整頓之
機會,放棄乘勝擴張之好機會。
2捨惠陽而改向海陸豐,以直搗陳炯明的根據地。此案雖左翼暴露稍有危險,但可乘
勝追擊,正為各個擊破洪部之好機會。
最後經許崇智及俄國顧問加倫等會商以為惠州地勢險要,若先攻惠州而不下,則將前
功盡棄,故採第二案繼續向潮梅進攻,先解決洪兆麟部。許崇智決定兵分二路,自率張師
、許旅由北路出三多祝,令蔣氏率所部出梅龍圩,分向海豐夾擊前進。二十五日,許部佔
領洪兆麟三多祝之指揮部,二十七日直搗陳炯明之大本營-海豐城。並於三月七日攻下汕
頭。
逐走洪兆麟部後,右翼東征軍決計北上攻擊林虎部。林虎部為陳炯明主力,盤據東河
惠州及上游興寧五華一帶,早對右翼東征軍構成側背威脅。洪部既遁,林虎又由河婆
棉湖襲擊東征軍後方,東征軍乃決計回師迎擊林部。時許崇智以張民達之第二師集中潮
安,防洪兆麟葉舉反攻,而令蔣氏率黃埔校軍與粵軍第七旅為主力,北上征討林虎,另
調粵一師陳銘樞旅及警衛軍由後方增援。三月十二日由揭揚出發,分二路向棉湖及狗肚
前進,左路為教導團,右路為第七旅,教導團行至普寧後,復分二路,教一團向棉湖前進
,攻擊和順之敵;教二團向湖尾前進,轉攻鯉湖之敵,並以一部掩護第一團左側。
十二日林虎部由河婆向棉湖鯉湖前進,次日與教一團於棉湖發生遭遇戰,由於鯉湖
的林虎部不明敵情,先機轉和順,使教二團撲空,倒轉對其形成反包圍之態勢,而第七旅
又迂迴過遠,致使教一團當時以千餘人之眾,面對八千以上敵軍,展開了一場浴血戰。
三月十三日晨0五三0時,何應欽命令第一營為前衛向和順搜索前進,學兵連為右側
衛,向王厝仔搜索前進,並與塔頭埠的粵七旅取得聯絡,前衛發現敵人於和順以東之高地
佔領陣地,何即命令第一三營分別向AB高地攻擊前進,0八三0時,林軍一部在曾塘
村東端包圍第一營之一部,該部乃向敵衝鋒,傷亡數十名後向村東北端轉移,該營請求以
預備隊向左翼增援,當時敵軍已進入村東端,何乃命第二營第六連向敵衝鋒,並命砲兵向
村東之敵射擊,敵遂退出,第六連即佔領曾塘村,到一一00時左右,村西及東南又遭數
百名敵人進攻,第六連後退,團部為防止全線動搖,又命令第四、五連向左翼增援,左翼
乃稍安定,當時學兵連已返回,得知第七旅已加入右翼戰鬥,原本戰況激烈的右翼乃穩定
下來。下午二點多時,第二營報稱約六七百名敵人向我左後方迂迴中,似有包圍左翼之模
樣,團部即命學兵連向左翼增援,並指示該連須向敵之右側迂迴攻擊,並節約兵力,不可
全連同時散開,該連在力戰後於C河河岸佔領陣地,據守橋樑阻敵前進,但又有數百名敵
軍於學兵連陣地對岸,一部與其對峙,一部向其左翼迂迴,團部隨即將僅有的一挺機槍及
特務連士兵三十多人增援學兵連,如此與第二營機槍構成交叉火網,終能阻敵前進,但戰
況仍相當激烈。
一四三0時,右翼的第三營向左翼猛攻,敵不支向西後退,該營及第七旅即向前追擊
,同時中央的第一營也自陣地中向前攻擊,協同右翼追擊,不料進至和順時,敵總預備隊
適時反攻,中右翼隨即潰退下來,幸有左翼支持,而未全線潰卻,此時林部距教一團團部
僅四五百公尺,當時何應欽鑑於已無預備隊增援,教二團又不知去向,若此陣地不守,不
但全團覆沒,大局亦將不堪設想,便親率餘卒及團部官兵數十人,作猛烈射擊,並遍插旗
幟以作疑兵,又命令號兵吹衝鋒號,林軍終於徘徊不敢再攻擊前進,適時教二團在撲空後
聞槍聲向棉湖前來救援,林軍以側背後方遭攻擊乃全線後退,並趁夜脫離戰場。
此役黃埔教導第一團死傷三百餘人,失蹤數十人,消耗子彈十餘萬發,實力損耗過二
分之一,尤以第三營及學兵連的犧牲最大,第三營營黨代表、副營長陣亡,連長二死一傷
,排長七死一傷︵僅一員毫髮無傷︶,士兵三八五人,僅剩一一一人,犧牲最為慘重。而
林部傷亡則在五百人以上。
棉湖之役革命軍之所以能獲勝,從戰術上的觀點來看,其因素約有以下幾端:
1許崇智蔣中正的決心正確
當校軍於三月初進抵普寧揭陽時,先後得知林虎所部萬餘人意圖從背後偷襲,若蔣中
正畏於敵人的優勢兵力,而採消極的防禦或攻勢防禦態勢時,則校軍將處於被動,敵人反
而處於主動,劣勢的校軍將被絕對優勢的敵人所制服。結果,許、蔣卻採取膽大積極的攻
勢,主動攻擊棉湖和順的敵人,旺盛的攻擊精神與企圖心為此役勝利的重要因素。孫子兵
法有云:守則不足,攻則有餘;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充分驗証在此事例上。
2何應欽兵力應用靈活堅持到底
在第一營一部與敵接觸傷亡慘重,敵人竄入曾塘村東端,何應欽隨即命令第六連向敵
衝鋒而奪回曾塘村。敵人不久又滲入曾塘村,致使第六連告急,何又率特務連之一部加入
左翼,協助第六連擊退敵人。下午左翼再度告急時又以學兵連增援而穩住陣腳。充分運用
有限的預備隊兵力而使敵人無法得逞,右中翼潰退時,何力求鎮定指揮,以有限之兵力出
奇兵以詐騙敵人,使敵人不敢再前進。
3教二團適時到達戰場擊敵側背
教二團到達鯉湖時已無敵跡,但聞和順方向槍砲聲,乃向槍聲處前進,敵以後方被襲
便全線撤退。
戰史為一部錯誤史,戰爭雙方,以何方錯誤較少並能掌握敵方的大錯誤者即能獲勝。
獲勝的捷徑即是擴張敵人錯誤的後果。第七旅迂迴過遠教二團又撲空,分進合擊過程中
造成教一團獨當一面。林部若能妥善運用其優勢兵力,大可一舉擊潰教一團,再回頭拿下
教二團而完成各個擊破之舉,奈何林部保留過多的預備隊,每次僅以數百人進攻,而未能
突破教一團的中右翼,待出奇反擊教一團時又未能迅速向前推進,終於在失掉多次勝利契
機時為黃埔教導團與粵軍所制。
棉湖一役,黃埔校軍雖死傷慘重,但與其協同作戰的粵軍,從此對校軍無限欽佩,蔣
中正個人聲望也因此大為提昇。張國燾曾評論:它標誌著孫先生改組國民黨的初步成功;
它穩定了國民黨在廣東的基礎,也安撫了國民黨痛失領袖的徬徨心情,而黃埔力量的興起
,也以此為關鍵。劉馥則以為:此役之勝利對蔣校長及國民黨之重要足可和史達林格勒之
勝利對史達林及共產黨之重要相比。蔣中正則云:棉湖之役..萬一慘敗,不惟總理手創
之黨軍盡殲,廣州革命策源地亦不可保。棉湖之役實為國民黨發跡的轉捩點,也是此役國
民革命發展之一重大關鍵。
棉湖之役後,東征軍兵分兩路:粵軍第七旅進攻湯坑、豐順,黃埔軍校教導團、粵軍
第一旅和警衛旅進攻五華興寧。林虎於棉湖戰敗後,鑑於兵力不足士氣不振,決定收
縮五華,集中主要兵力固守興寧。針對此一狀況,東征軍決定首先不正面進攻興寧,而從
間道襲擊五華,以置興寧之敵於無用武之地。
三月十七日下午,教導第一團不顧極度疲勞,強行軍一二0餘里,于十八日晚到達五
華城下,林軍主力己開住興寧,守軍未料到東征軍如此快速而於當晚退向興寧及贛區。三
月十九日,教導第二團和粵軍第一旅轉攻興寧城,林虎一面據城固守,一面飛調援兵,企
圖拚死決戰,到隔日下午東征軍才攻下興寧。當五華、興寧酣戰時,張民達師出潮安,牽
制敵軍於韓江,有力策應教導團之作戰。興寧既克,張師由韓江北上,順利佔領梅縣、蕉
嶺各縣,教導團和粵軍第一旅繼續追擊,洪部退向閩邊,林部退入贛區,潮梅地區,全部
被東征軍收復。四月二十日滇軍開入惠州城改編楊坤如部,至此,第一次東征告結束。
參、第二次東征
一、戰爭原因
第一次東征肅清東江之陳部之後,楊劉企圖奪取廣東,危及廣州革命政府基地,東
征軍便決定回師靖亂
二、雙方作戰構想
三、作戰經過
1惠州之役
2攻佔
參考書籍:
一、我的回憶 劉峙 榮泰印書館
二、革命軍第一次東征實戰記 劉秉粹 文海出版社
三、國民革命戰史第二節北伐統一(二) 黎明出版社
四、錢大鈞上將八十自傳 錢大鈞
五、許崇智與民國政局 關玲玲 大安出版社
六、中國現代軍事史 劉馥 東大圖書公司
七、北伐前的黃埔軍校 王肇宏 東大圖書公司
八、國民革命初期戰史回憶(1924-1927) 趙列潘諾夫 國防部情報局譯印
九、黃埔建校六十週年論文集(上冊) 國防部史政局
十、中國大革命史 王宗華 人民出版社
十一、革命文獻第十至十五輯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